FB181019-某種領域的漸漸退場預告

【某種領域的漸漸退場預告】

這一兩個月我反覆思索了寫電影短評的立場,與對所有同業或粉絲的影響。既然是「評」,就包含主觀意識,說再多都是假客觀。不過我漸漸發現,筆下還有一塊絆腳石,叫做「見多識廣」。

這是優勢嗎?人生的道路也許是,但評論就不一定了。

遇過各種人、經歷過各種事,面對千百種電影劇情描述或角色詮釋,我都很容易合理化。

遇到許多言論「愛情哪有這種的」、「不合邏輯啦」、「現實中不會有這種人吧」時,我真的得多花五千字解釋「一模一樣的人我認識」、「這故事我發生過」

但換個立場講,若電影中的人事物還需要跳回現實去賦予更多解釋,是否代表它們表現有所缺失?這是個無限迴圈的問題,我真的很難回答。

就拿戀夏五百日為例,你會說,有點像”夏天”的人”可能”會有,但我可以直接連時序表畫出來,告訴你不誇張按表操課的女人我認識;近期的「一個巨星的誕生」這兩個戀愛白癡好了,我也覺得後半段賦予觀眾的情感是不連續的,但為什麼不連續,就是因為他們倆是戀愛白癡啊!編劇寫的太實際了,兩種人我都遇過,還一模一樣。(ok但人還活著啦)

但這代表我是對的嗎?演員表達的是對的嗎?

不,搞不好我才是錯的。電影所說的故事、所演的角色,理應說服多數人,而不只是像我這種吃過百樣米的奇葩才對。我應該把所有人事物的想像,壓低它的可能性,才有資格拿著放大鏡瞇著眼去「評」吧。可是這太難,因為另外一個變異因子就是,我他媽太感性了。

「本故事純屬虛構,如有雷同,實屬巧合。」

既然我是一個不斷產生雷同跟巧合的生物,評論的舞台我會慢慢退場,還是用海報搞搞笑就算了。

相連文章

臉書留言

一般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